近日,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袁舒展、蔡恺锐两位2018届毕业生同时收到了全球设计艺术类排名第一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入学通知书,据了解,该校2018年在大陆地区录取名额为10名左右。其中,袁舒展还跻身2019年LEXUS雷克萨斯全球设计大奖六位获奖者之一,不仅获得300万日元奖金,还将受邀参加2019年米兰设计周。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简称RCA)是全球唯一的全研究制艺术院校(无本科教育),作为世界级的艺术与设计学院,也是迄今历史最悠久的艺术教育机构之一,学院被誉为全球艺术与设计大师的摇篮。在QS世界大学排名“艺术与设计类”大学排名中,皇家艺术学院至今已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位,超越麻省理工学院、罗德岛设计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等一众知名学府。
袁舒展: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高高瘦瘦,常带着棒球帽掩盖凌乱头发的阳光大男孩。”这是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王刚眼中的袁舒展。作为学校2014级产品设计与艺术专业的班长,“积极主动有担当”是老师们对袁舒展一贯的印象。而对于这个大男孩来说,他不过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努力将它做到极致。
“更丰富多彩的世界,用一颗更包容的心去接触一切,去点燃设计的火花 ”是大学四年中袁舒展一直秉承的理念。学校丰富的海外合作资源让他的想法有了实践的机会,在大四时袁舒展凭借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英文水平,通过学校的访学计划成功申请到了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开始了他的海外访学之旅。不一样的海外校园生活让袁舒展笃定了毕业后继续出国深造的想法。
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本好的作品集在申请学校时显得至关重要。7月份从学校毕业后,袁舒展就来到了北京,将准备申请作品集当成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袁舒展的作品集同时也是他的毕业设计,他将这部作品集分为两个课题,一个是以风本身为载体,将风在不同环境下对人的影响的研究性课题为背景,以一台具有未来感的风扇作为研究结果。第二个则是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海上原油泄露事件为出发点设计的新型处理原油泄露设备,凭借着这个作品他同时也拿下了一个在设计领域内颇具含金量的大奖:2018年度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那段时间,每日六点起床,晚上一两点才能回家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随着作品集的不断完善,袁舒展受到的肯定也越来越多,老师们推荐袁舒展可以试着向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发出申请。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申请包括英语测试,背景审核、作品集审核及教授面试等一系列程序,由于时间上的原因,袁舒展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赶到英国,就只能接受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教授组成的审核团进行的线上面试。在大学积累的足够经验,流利的英文口语和精心准备的作品集,都让大洋彼岸的专家们纷纷对这位来自中国的申请者表示了肯定。在线上面试结束后的十几天,袁舒展正式收到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成为一名尖锐的设计师,能够以设计的思维去驱动创新,推动民族形象和社会创造力的前进”是袁舒望关于未来的期望。除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外,他也拿到了设计专业南半球排名第一的澳洲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和其他英国综合性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袁舒展同学正在为明年的深造准备相关事宜。
蔡恺锐:任性折腾 享受过程
和袁舒展一样,蔡恺锐也是抱着去世界最高艺术学府“见见世面”的心情向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提出了申请。每个在毕业季准备申请offer的学生生活大抵是相同的,早上就着BBC新闻吃早餐,晚上背着作文入眠,其他时间就用来准备作品集。提及这段生活,蔡恺锐却并不建议学弟学妹们学习他这样的做法:“后来想想,这样做在精力不允许的时候容易顾此失彼。一天就干一件事,做作品集就不花太多时间在语言上。”
和很多一开始就给自己确定好职业道路的同学不同,蔡铠锐坦言在大学四年中他始终没有给自己做出一个清晰的定位。刚进入大学前几年的蔡恺锐痴迷于参加比赛,有时会为了比赛而做出一个自己都不满意的产品。产品也是有时能获奖,有时不能。随着比赛经验的逐渐累积,他慢慢开始思考“过程”和“结果”这两个不同阶段在设计方面对他的影响,虽然比赛结果不同但其中滋味雷同:因为心急而忽略了过程的美好。
对于蔡恺锐而言,结果固然也重要,毕竟那是对过程的肯定。但结果也是次要,被结果奴役而忘记了过程的可贵,那会少了许多乐趣。经历了比赛带来的启发在蔡恺锐后期做出来的东西中,无一例外都是悉心栽培,也许结果一般,但在整个调研探索过程一直是乐在其中。在蔡恺锐的作品集中,调研占了很大一部分,调研采访老人、幼儿园小孩等生活写照,画故事版,和不同年龄层的人对话,都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事情:老人会拿自己的年龄说段子,和小孩一起玩玩具沟通感情,将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感悟转化为作品中的奇思妙想是他最骄傲的武器。
参加设计比赛、去台湾交换学习、到腾讯公司实习……大学四年走过的这些路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不断折腾的过程。“每个阶段、经历都会催生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人或事都会让我对陌生领域产生好奇。后来想想,找不准自我定位也挺好,折腾嘛,这会逼迫我不断尝试,然后把事情做精细,包括产品设计。”
因材施教 “陪跑计划”促成长
“一开始不敢把目标定这么高,也没想到自己会被录取。”刚收到消息时,袁舒展和蔡恺锐的心情都是兴奋而激动的,“有人说大学学完四年拿一个文凭就行,但他不知道我考的专业是厦门理工产品设计,我的导师是刚哥。”“因为刚哥,让我打心里感到来到理工很幸运!”“刚哥”是设计学院的同学们对系主任王刚老师的称呼,对于他们来说,刚哥是大学生活中当之无愧的人生导师——博学但从不禁锢学生思想,肆意挥洒灵感时也能细心指导。在王刚老师的课上,同学们往往是非常放松的。“虽然说我们学的是工业设计,是一个专业技能,但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比如有的同学漫画画的很好,刚哥就会鼓励他结合专业去画漫画-提升情景表达能力;有的同学手工做的很好,对木头有一定的研究,刚哥就会鼓励他去做木制品相关的产品设计,并给他介绍企业的设计、材料及加工的资源。”不用一套生硬的标准去评定每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在设计思维方式的框架下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是王刚老师留给同学们最深的印象。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王刚看来,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拥有不同特质。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了解差异,积极引导,就能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点是王刚对每位学生的必备功课,这便是“知学情,知学生”。鉴于之前企业用户研究的工作经验,王刚对每一届学生都进行了“用户研究”,并制作了一个简要的性格特征分析表。课堂之外对每个学生的了解和互动,可以帮助王刚把课堂内的气氛调整到最理想的状态。
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因材施教外,学校积极倡导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对接产业标准”,大力支持和鼓励各学院举办各类学科竞赛,也为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平台。设计艺术学院学生大学四年基本做到了“瞄准专业赛,人人都参赛”的以赛促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要求,实现了从书本知识学习到符合产业需求标准的“具有突出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人才培养目标。
“陪跑计划”也是设计艺术学院坚持3年的品牌计划之一,鼓励各专业每学期都邀请已毕业的优秀学生返校与学弟学妹分享自己大学成长经历和工作、创业思考,同时导师继续跟进指导他们的作品设计或创业指导,实现与毕业生的深度互动。现任无石设计 CEO-2010届产品设计班长王国坤,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2011届产品设计班长晋漪萌,西兰花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兼设计总监-2012届产品设计班长黄炜焕等都是设计学院“陪跑计划”的陪跑者。2014届班长袁舒展就是第一个和学弟学妹们分享海外求学经历的陪跑第一人,而更多设计艺术学院的同学也在不断的踏上“跑道”,成为这场接力赛的下一个接棒者。
(通讯员 洪莉圆 徐丽麟)
2024/8/8 11:42:14
2024/6/16 11:51:01
2024/6/10 21:44:13
小程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