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灯榜志愿
我的位置:灯榜志愿 > 资讯 > 广东
华南理工大学 501寝室走出家电“三巨头”
时间:1900/1/1 22:49:39 浏览次数:

百步梯,华南理工大学校内一段百余级的水泥阶梯。梯路狭小,绿荫在侧,从下而上望去,略有坡角,深得曲径通幽之神韵,引领莘莘学子脚踏实地向上攀登。30年前,大学时代的TCL总裁李东生等“家电三巨头”曾从这里拾级而上,迈向他们“三点一线”的大学生活。

今天,百步梯已成为华工学子心中母校的精神地标。而那段1978级一个501寝室走出家电“三巨头”的佳话,依然在校园经久流传并激励后学。

缔造电子行业传奇,走出数十位大企业家

这事儿怎么说都像一个传奇:国内电视机行业四大厂商领军人物有3个出自华工——TCL集团总经理李东生、创维集团总裁黄宏生,初在康佳集团任总经理后二次创业上市的陈伟荣,居然同是华工毕业生。

据电子与信息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向民介绍,颇具传奇色彩的是,3人不但都出自华工1978级电子信息专业,而且同出自501宿舍。传奇不止于此,电信学院至今已培养出数十位企业或行业杰出人才,其中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京信通信创始人霍东龄、德生电器总裁梁伟、七喜董事长易贤中等。

传奇并非偶然。作为“985”和“211”重点建设大学,华工的通信与信息系统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上世纪50年代,电子领域有“南冯北孟”之说,“北孟”指的是清华大学教授孟昭英,而“南冯”指的就是我国著名电子学专家、华工无线电系创始人冯秉铨教授。在他的带动下,华工无线电系得以迅速崛起。

“教师一定要闻得松香味。”电子与信息学院副院长李斌说,学院历代老师一直牢记冯先生的这句教导。过去,电路焊接要用到松油。先生这是在强调教师要勤于动手,勤于实践。

基于此,这里的学生不论是毕业工作还是继续读研,都获得了较高评价。毕业生梁志培已是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工程学院负责人、国际电子电器院士,在学术和产业界同样出色。毕业生王舟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副教授,研究成果已在智能手机、高清电视、网络电视、可视电话、视频点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14年当选为IEEE Fellow。

经历半个世纪的传承,今天,学院拥有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每4年一次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该院已连续两届获得二等奖。

“电脑正在逐步‘消失’,只是交互入口了”,徐向民教授介绍,通信及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给了年轻人更多机会。学校拥有国家级创业中心,给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创新实践机会,这一点走在了全国前列。在电子与信息学院,国家——省——校——院多级学生创新项目全面覆盖本科生,学生可从项目研究持续走向未来的创新与创业。

地处经济热区广东,华工拥有和产业密切接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广东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连续20多年全国第一。深圳、东莞、惠州等地是移动互联产业集散地,网易、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均从广东起家。产业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沃土,华工是重点支撑骨干。

学院与通信、微电子、移动互联公司共同设计课程,建立科研平台。三星公司在学生宿舍楼里设立了通信创新技术开放实验室,24小时开放。

学院注重国际化交流,尤其是和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的合作,目前已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联合学生培养及学术交流平台,明年预计派出30名学生赴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开展学习交流。

鼓励创新、创造与创业,26岁“学霸”实现大满贯

今年,华工生物与工程学院学生金鑫在《Na?鄄ture》杂志上以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研究成果,加上之前在《Science》、《Cell》上的文章,这位26岁的青年“学霸”实现了在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大满贯”。

金鑫是华工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华工教务处副处长项聪表示,学校树立“大学术观”和“大教学观”,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改革培养机制,实现优才优育。2014年共设置各类创新班、强化班和教学改革试点班30个,每届学生达1000多人。其中金鑫所在的“华工——华大基因组创新班”目前共有76人次以并列第一作者和署名作者的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1篇。

自2009年起,学校先后依托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工程力学、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等专业组建了8个本研贯通培养创新班。此外,采取校企合作形式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还组建了“中广核创新班”、“腾讯创新班”等若干教改班,探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人才;依托创业教育学院,一大批具有创业潜质的本科生脱颖而出,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陈第带领同学,推出国内首个移动广告平台——有米广告平台并成立了广州优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3年荣登《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

学校积极构建和完善“国家——省级——学校

——学院”四层次的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整合,大大提高了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012-2014年,参与各层次项目的本科生在国内外优秀期刊上、重要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260多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近140项,在国内外重大学科比赛中获奖1100多项。

建筑学院学生曹祖略以2个“大创”项目为基础,组建的华南理工大学队Team SCUT并设计建造太阳能房屋E-concave,在被誉为太阳能界“奥林匹克”的2013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中,与来自中国、美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36所大学代表队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亚军,创造了中国代表队参加该赛事以来的最佳成绩。

首批设立建筑博士点,“建筑老八校”榜上有名

走进建筑学院三楼的一间教室,4名学生正伏在桌前忙碌着。他们时而在纸板上剪下画好的几何图形,时而盯着电脑上的设计图沉思。一位男生告诉记者,上课只是建筑类专业学习的一小部分,课后要花大量时间完成图形设计,一整天泡在工作室里是家常便饭。

从灵感到草图,再由一块块纸板拼接成立体图形,其过程和创作一幅艺术作品没什么两样。

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罗丽红介绍,华工建筑学科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一道成为中国首批3个建筑博士点,拥有80余年历史,培育出莫伯治、佘峻南、容柏生、张佑启、何镜堂、吴硕贤等6位院士,袁培煌等9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建筑博士点是全国首批风景园林硕士培养试点单位、全国首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全国高校唯一的亚热带建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位居“建筑老八校”之列。

学院在亚热带建筑设计、亚热带城市规划设计、岭南风景园林、建筑与文化研究、古建筑文物保护修复、岭南民居研究、亚热带建筑技术科学等方面蜚声海内外。

建筑学院何镜堂院士,全国建筑设计领域的一面旗帜,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获国家、省部级设计奖40多项。让学生自豪的是,何院士本身就是华工建筑学科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的第一位研究生。作为院长,他亲自指导硕士、博士。

今天,建筑学院的城乡规划名列全国第4名,建筑学列全国第5名,风景园林列全国第10名。三个专业的学生入学后可以互相转专业,考研放开,保研打通。

建筑学院实行精英式培养,3个专业每年招生160人左右,其中一半是建筑学,前三年基础互通。学院实行的一个老师只带几名学生的精细化培养,让学生基本功更加扎实。

学院注重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从大三到大五,学校常组织学生进行教学交流,合作对象包括哈佛、麻省理工、伯克利等世界名校。学院本科和意大利都灵大学合作,实行“1+3+1”模式,毕业生可获得中意两方学位。

这里的学生实习基地多为省、市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局,或华洋国际等知名大企业。本校的华工设计院创新设计能力突出,在业界享有盛名,很多毕业生更愿意留在本校。

说到毕业去向,罗丽红用了一个“棒”字:学生每年三分之一国内读研,三分之一到世界前50位大学读研,今年4名学生被哈佛录取,麻省理工每年都会录取两三人。很多学生会被七八所学校录取。不少人拿到全奖。在华南地区,华工建筑学院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无人能敌,毕业生供不应求。

“我们的毕业生出国也表现优异”,罗丽红自豪地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今年夏天她赴美期间和学生的合影。照片上,她在中间,左边是位高大阳光的男孩儿,右边是位清秀漂亮的女孩儿。她告诉我们,这是学院的北京考生王雨田、刘诗瑶,现正在哈佛大学深造。

     

小程序使用

×
登录
账号密码 手机验证码登录
×
注册
+86
×
激活填报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