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接近尾声,本期重庆珍档回顾民国时期高考往事,看看历史中的高考和如今有啥子纷歧样。
抗战前高考落榜可试读
光绪二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2年~1903年)“壬寅癸卯”学制颁布及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神州近代教育体制得到确立,高档教育应运而生。
这一年往后,重庆近代高档学校开始建立并初步发展,创办了一批公私专门学堂,如公立法政专门学堂、仕宦法政学堂、重庆公立法政学堂等7所。
民国时期,重庆的高档教育有所发展,改公立法政学堂为重庆公立法政学校,改川东公立法政学堂为川东法政学校,新建了重庆艺术专门学校和天健体育专门学校等。1925年,创办了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同年,吴玉章等人创办了中法大学。1929年,四川省政府创办了省立重庆大学,随后,四川省立村落建设学院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接踵成立。
抗战发作前,重庆高档教育已初具规模,但当时能考入高校的学生,仍属凤毛麟角。比如省立重庆大学立校之初,仅招收到公文、理两预科班各一班,到1932年,才创办了本科,设文、理两学院。
当时的高校都是独自命题考试进行招生,招考规模比今天还广泛。1936年,重庆艺术专门学校第七次招生简则规定:凡男女生在旧的制度中学校、师范学校或者与中级学校同等学力、有艺术至关程度者,可入各系,肄业、高小毕业者入普师科。而与其他艺术同等学级者,插进去本校各系班级肄业。除了招录新生,还招收一班级和二班级插班生。
高考落榜者,另有另一条路步入大学。招生简则中有条规定:凡有志入学而无至关资格者,及不愿受入学试验的,可步入各系一班级,熬头学期为试读生,视成绩合格,请求考试后转为正式生,不过每级只以5人为限。
抗战时高校云集重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往后,日寇大肆入侵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前后沦陷。同年冬,国国内行政事务的一部府迁渝,沦陷区高档学校纷纷向西南地区转移。
据现存质料统计,东部60所高校中的40所迁徙到重庆,包括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交通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私立朝阳学院、私立华侨工商学院、陆军大学、兵工学校等,形成为了各种形式、层次和专业的高档教育体制。
抗战期间,高考坚持进行。为了对内迁高校统一管理,当时的教育部别离制订并发布了《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措施大纲》和《公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委员会章程》,规定教育部统一招生、统一报考,录取后统一分到各学校,考试科目、命题与评分儿尺度、录取尺度等,全数统一订立。
除了笔试,学生入学考试必须口试。口试是在新生入学前,由各系别离进行。
1941年往后,天下统一招生停止,各大学或者地区以独自招生、联合招生、委托招生、会考、学校升级联合考试等措施进行招生。
1942年,重庆独自进行了保送国立各院校新生考试,有52名各科学生应试,根据成绩,别离选送至列国立院校。
仅有的三次统一高考
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多实行的是独自招考。1938年~1940年,政府首次实施了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实施规模首要包括国、公立大学,私立高校与公立专科学校不在其列。
1938年6月,政府首次社团统一高考,并在重庆等12个城市设立招生处,办理新生报名、考试等事宜。
当时的会考定于9月1日至4日进行。笔试分文法商师范、工科、医农3组。考试科目为公民、国文、英文、史地、数学5门,另任选理、化、生1门。
命题要求以高中课程尺度为限,以教育部核定的通用教科书为依据,试题数目以一般考生能于规定时数内完卷者为准,不宜空泛或者偏重记忆;较难者与较易者约各占25%,难易适中者约占50%。口试,师范生在笔试同日进行,其他院系在笔试取录后自行进行。
1939年,统一招考首次由当时的教育部统一命题。
1940年,针对前两年会考的不足,教育部将姑且性的统一招生委员会改设为常设性机构,增强统一考试社团建设,改进填报志愿及录取分发措施,考生志愿以学校和学院为单元,采用分组尺度制录取学生。
熬头组报考人次多而人员数额有限的法科,考分要求最高;第二、第三组招生人员数额多,报考学生少,适当降低考分要求。三组笔试科目一例定为8门,此中公民、国文、英文(或者德文)、有生命的物质4科三组均考,另4门选考。学生入学后由学校预先试分系,学年结束再考核其成绩、志愿及各系容积,正式分系。
1941年,抗日战役步入相持阶段,高校统一招考被迫中止,独自招考、联合招考、委托招生、成绩审查及保送免试5种招生体式格局,从此由各高校酌量采用,直到民国结束。
1952年新神州首次统一高考
1949年,新神州成立之初,各高档学校仍然采取独自招生。1950年开始,同一地区的高校进行联合招生。
一直到1952年,新神州有了熬头次天下统一高考,从此步入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高考时代。当年,重庆市有5000多名考生参加了熬头次天下高考,那一年的作文标题问题是《记一件新人新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被废除,高校停止招生。直到1978年正式恢复天下高考。当年天下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恢复高考32年以来,高考形式逐渐多样化,也不再是独木桥,已有超过100所高校小型试验自主招生,学生的学校升级渠道更加富厚。
王德懿,女,1917年生,1936年高中毕业,远赴上海参加高考,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
高考历史人士:王德懿
盐号大小姐74年前赴上海高考
今年93岁的王德懿老人,1917年出生在王家沱,是当年享誉川东的万茂正盐号的大小姐。1936年7月,19岁的王德懿从四川省立女孩师范学校(今市29中)普高班毕业,抱着实业救国的热忱,她跟10多个同学一起登上民生轮,出夔门、过三峡,到十里洋场的上海修业。
“当时,重庆的大学很少,重庆大学创办也没几年,好像只有两3个专业。”王德懿说,高中毕业,同学们个个热忱澎湃,巴望走出四川低地,到大上海去考大学。那里的大学都是独自招生。到了上海后,王德懿与同学们分头报考本身向往的大学。
“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包括上海周边的南京金陵女孩大学、南通大学等都在上海招生。”王德懿说,她住在亲戚家里,天天买报纸研究报考哪所大学。因为中学期间各科成绩出格好,王德懿决议报考当时最出名气的公立大学——国立交通大学。
“国文、算学、外语、理化、史地、公民、有生命的物质……”60多年已往,王德懿已记不清当年考了哪些科目,也记不恰当年的考试分数,但仍扳着指头数出了七八门考试学科。
“考了两三天,中学学过的几门学科好像都考了。”王德懿说,那时,考试没有总分,也没有录取线,每门学科最高分数都是100分,只要考到60分就算及格,每门考试科目都及格,就有录取资格。考试结束,没有邮政快递送录取通知书,想懂得本身是否被录取,只能去学校看榜或者寻觅报纸上登出的录取名单。
十几天后,在交通大学门口的新生录取榜上,王德懿激动地看到本身的名儿,她被交通大学录取到管理学院学习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交通大学录取的熬头名重庆女生。
曹越华,男,1918年出生,1938年从求精中学毕业,考入内迁重庆的复旦大学。
曹越华
书喷鼻子弟抗战狼烟中高考
今年92岁的曹越华出生在四川省邻水县九龙场一个书喷鼻家世。因为爸爸在重庆做小学教员,曹越华12岁时来到重庆,就读于川东师范附小,两年后考上市立初级中学(现重庆一中),3年后又考上求精中学。
上初级中学时,曹越华遇到曾留英的英文教员曾璋鲁,练就一口尺度的英语。上高中的求精中学,是一所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曹越华在此将外语练得很是流利。
1938年,抗日战役烽烟正盛,复旦大学从上海迁到重庆,在战火中接续坚持办学。“当时,我恰恰高中毕业,听说复旦大学来到重庆,我就想去报考。”曹越华说,复旦大学刚到重庆时,暂住落脚在菜园坝,离求精中学很是近,于是,他跑去报了名。到参加入学考试时,复旦大学搬到北碚夏坝(今北碚区东阳镇)。在简陋的教室里,曹越华参加了本身人的生活中的高考。
由于年月久远,曹越华已记不起当时考了哪些学科。“只考了四五门吧,我觉得都比较简单。”曹越华说,抗战期间,东部沿海许多高校内迁到重庆,给重庆学生带来了更多学校升级机会。曹越华还记得,当时,总共有几百人前去考试。他说,战役年月,能坚持上完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有点本事的人,大部分都能被录龋因为外语成绩出格优秀,曹越华被复旦大学录取,在外国文学系主任伍蠡甫先生门下学习。他还记得,老师个个台甫鼎鼎:文学概论教员是胡风,法语教员是徐悲鸿之妻、留学巴黎多年的蒋碧薇,英国诗剧文学教员则是曹禺。
大学最后一年,曹越华应征参加神州远征军,奔赴滇缅战场抗日,成为远征军翻译和教官,将所学呈献给神州抗战事业。
2024/8/8 11:42:14
2024/6/16 11:51:01
2024/6/10 21:44:13
小程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