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距高考仅有72天。想必,此时的同学们正在紧张地复习冲刺。可能有人整理日忙得焦头烂额,自己疲惫不堪,却感到“一无所获”。其实这是因为过度紧张和复习方法不当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些科学的方法能使考前复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在此,由笔者整理了一些可能会比较实用的复习方法和建议。
1.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
人的记忆过程中有个遗忘规律,初次学习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忘得很快,此后遗忘知识点的进程就会逐渐变慢。也就是说,你首次背诵、记忆某些知识点之后,如果不及时复习,相当于前面的功夫白费了,因为你所掌握的知识点就像面包的保质期,过了这个期限,你就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了。因此,大家抱有幻想的“车轮战”或“突击战”违背了遗忘规律。这也就是古代的圣贤常讲“温故而知新”的原因所在了。所以说,初次掌握某些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之后,最好在过几天之后再复习一遍。值得注意的是,及时复习的时间间隔不是越短越好,要因人而异。另外,及时复习的方法较适合于文字材料的背诵,如单词、文章段落、大论述题等。
2.多通道记,提高复习效率。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单靠视觉只能记住学习内容的25%,单靠听觉只能记住它的15%。朱熹曾经提出,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说的就是要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协同记忆、理解记忆。相关研究表明,这种多通道协同记忆的方法比单纯眼看或口念方法要有效。此外,此过程中动觉的参与也很重要。开始使用多通道记忆法时大家可能会不太习惯,但贵在坚持和适应,就像人干体力活,开始的十几天会感到散架,但是过了适应期,其实也就习惯了肢体劳动。所以,长期坚持多通记忆,你就会发现它的好处。这个方法适用于背诵外语、政治、历史、语文等这类记忆性较强的学科内容。
3.尝试反馈,改变记忆效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背诵中的反馈作用十分重要,它能极大地提高记忆效果,节省时间。复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反馈方式包括:阅读、回想和提示、输出等。
研究表明,单纯阅读或背诵的效果一般,边背边读可以增加记忆量,节省记忆时间。具体做法是先将材料读几遍,然后尝试着背诵一遍,再读几遍记不住的内容,然后再背,如此反复下去,直到彻底记住为止。这种方法利用的原理就是及时反馈。第二种方式回想,复习过一段知识之后,间隔一段时间或者在做其他事的过程中试着回想此前复习过的知识,并将其中的重点内容背出声来。把其中遗忘的内容作为下次背诵的重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种方式提示,通俗的说也就是提问。就是和同学们互相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如有没复习牢固的知识点,则会很容易记住它们。第四种方式输出。把你认为掌握的知识点,讲给全班同学听,并解释清楚对方不明白之处。此过程也是自己内化知识,反复记忆、思考、运用的过程。
4.重点记忆,合理分配知识。
笔者在文章开头提到,有人看似很忙,回想起来却发现一无所获。其原因就是抓不住重点,巴不得要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复习完。这怎么可能呢?所以,要懂得抓重点;另外,从知识体系来讲抓重点也是把握全局的关键,只有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复习,才能对“细枝末节”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从记忆过程讲,重点记忆也有利于把握整体或者系统知识。要注意的是:重点记忆必须以全面复习为前提。记忆内容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建议应包括下列内容: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在考前老师着重强调要复习的内容、考试和作业中出现的薄弱环节;每段章节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具体做法如下:
①. 先列出每章内容的重点,及时复习、反复强化。
②. 解决本章内容中的难点和自己的薄弱点。
③. 针对重点内容的重点题型多做练习反复强化。
④. 将自己复习的重点内容与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作比较,以大纲为指导,力求全面。
此法适用于篇幅较长文章的背诵,如大型论述题、问答题。笔者认为这对一些数理化的复习也有用。比如,有薄弱环节的话肯定是要争取掌握。
5.“过度”学习,把握好“饱和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学习的次数和时间宜保持在饱和学习的50%~100%之间,且过度学习对任何材料都适合。一般成年人或记忆力稍差的同学需要接近100%的过度学习,年轻人或记忆力较好的考生可安排20%~60%的过度学习。
6.分散复习,“一网打尽”难点。
复习有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两种对立的方法。心理学实验表明,从时间上讲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尤其是难点知识更适用于分散复习。建议学生在进行分散复习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 分散复习要有一定的前提。不能将时间分得太细,间隔太长,最好将分散与集中结合起来。
②. 时间不可过于分散,应及时复习。
③. 一般来讲,分散复习对于纯记忆性的材料效果较好,学习能力稍差的同学采用此法较为适宜。
另外,从内容上讲,集中相当于整体,分散相当于分段,这两种方法的优劣与所记材料的长度、难度有关。系统性较强的材料,如论述题,适于整体记忆;而记忆性较强又比较零散的内容则适于分段记忆,如英文单词、人名地名、时间年代等。可以将分散——集中与分段——整体交叉组合,采用“时间集中——内容分段”或“时间分散——内容整体”的匹配方式。此外还有一种分段与整体相结合的记忆方法,称为“渐进分段记忆法”,在分段的同时进行区域集中,几小段合成一大段。这种方法既便于分段记忆,各个击破,又利于加强各段材料间的联系,融汇贯通;同时既适合于集中学习,也适合于分散学习。
7.排除抑制,均衡记忆效果。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背诵材料的记忆效果并不均衡,往往会有材料的两端容易回忆、中间最难提取的情况。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材料间的相互抑制”。抑制可分为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和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两种。中间材料既受前摄抑制又受倒摄抑制,肯定效果最不好,因此“照顾两侧,强化中间”的策略的应用就极为重要了。研究表明,内容的相似性越大,相互间的干扰也就越一大。即便材料不同,也存在相互干扰。因此,复习时可采用文理交叉方式安排复习内容,以减少材料间的相似程度,也可以打乱材料的先后顺序进行复习以改善记忆效果不均衡的现象;另外,复习中间安排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也有利于排除压抑、化解抑制。实践表明,晚上临睡前复习的内容在第二天早上一般都能得到清晰的回忆。
8.背水一战,激发复习潜能。
这里的背水一战不是临阵磨枪,它指的是类似电影中的拆弹专家临危受命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次拆弹的救世任务这样的一个状态。此时可以激发一些潜能,使学生进入较佳的一种记忆状态。此种方法适用于平时吊儿郎当、意志薄弱的同学。
9.学习安排,合理规划时间。
为了避免大家在高考临近的时候疲于复习,在此建议各位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一些复习时间分配节点:
6到8点:此时人的头脑清醒,可安排对功课的全面复习。尤其是一些记忆类的复习。
8到9点:据试验结果显示此时人的耐力处于最佳状态,可安排难度大的内容。
9到11点:试验表明在这段时间短期记忆效果好。对“抢记”和马上要考核的东西进行“突击”,可事半功倍。
13到14点:休息调整一下,也可听一些轻音乐,以舒缓压力。
15到16点:此时长期记忆效果非常好。可合理安排那些需“永久记忆”的东西。
17到18点:此时是易于进行复杂计算和比较消耗脑力作业的黄金时间。
晚自习:可根据自己的规划安排复习,既可进行语、数、外等文理科交叉复习;也可作难易交替安排。
以下是一位高考优秀考生的每日作息表,可供参考:6:00起床;6:30-7:30复习英语;7:40-9:40复习数学;9:50-11:50机动安排;中午午休,14:00-16:00复习化学;16: 10 -18:10复习物理;晚饭后花2个小时时间复习语文;其余时间灵活安排。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法。建议大家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既要不浪费时间,又要张弛有度,将好刚用在刀刃上,力求多掌握一些知识点和解题方法。
2024/8/8 11:42:14
2024/6/16 11:51:01
2024/6/10 21:44:13
小程序使用